專題文章政治浪潮下的身心健康:台灣立委大罷免投票後的省思與展望

210
次閱讀

台灣的民主進程向來充滿活力,公民行使罷免權是民主監督的重要環節。隨著台灣第一波立委大罷免投票落幕,這場激烈的政治事件不僅牽動了國人的政治神經,更在無形中對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政治事件如何影響個人情緒、人際關係乃至生理機能?借鏡國內外經驗,促進國民的身心健康並提升公共議題的民主素養,包括在社區舉辦非單次性、而是定期數周到數月不等、關於爭議性公共議題的深度對話,類似debriefing的事前沙盤推演、事後復盤。其他詳見內文。





台灣的民主進程向來充滿活力,公民行使罷免權是民主監督的重要環節。隨著台灣第一波立委大罷免投票落幕,這場激烈的政治事件不僅牽動了國人的政治神經,更在無形中對社會大眾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深遠影響。政治事件如何影響個人情緒、人際關係乃至生理機能?我們又能從國內外經驗中借鏡什麼,以促進國民的身心健康並提升公共議題的民主素養?期盼在民主實踐的同時,也能建立一個更健康、更具韌性的公民社會。

罷免下的身心衝擊


罷免投票的過程往往伴隨著高度的媒體關注、激烈的輿論攻防,以及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意見衝突。這種緊張的氛圍,無可避免地對參與其中或被動接收資訊的民眾帶來身心壓力,有哪些心理健康的挑戰?



壓力和焦慮升高、類PTSD:

政治事件的不確定性、對未來走向的擔憂,以及媒體和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資訊,都可能導致民眾普遍的壓力和焦慮感升高,出現類似PTSD、創傷壓力症候群的症狀。對於高度關注政治的民眾而言,這種壓力尤其顯著。研究指出,重大政治事件,如選舉或公投,會導致特定人群出現「政治相關壓力」(political stress)或「政治壓力綜合症」(political stress syndrome),表現為持續的焦慮、失眠、易怒、疲勞等症狀。當結果不如預期時,失落感和無力感更會加劇這些負面情緒。

什麼是創傷壓力症候群PTSD?



情緒兩極化與社會撕裂:


選舉投票往往將社會劃分為清晰的兩派,支持與反對立場的壁壘分明,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理性對話空間被壓縮。這種「我們」與「他們」的二元對立,可能導致人際關係的緊張,甚至家庭成員或朋友之間因政治立場不同而產生裂痕。社群媒體的「同溫層效應」更會強化既有立場,讓民眾更容易沉浸在單一觀點中,缺乏對不同意見的理解與包容,進而加劇社會的對立與情緒化。



資訊過載與辨識疲勞:


真假難辨的資訊、立場鮮明的評論充斥於網路和媒體。民眾為了理解事件全貌,需要耗費大量精力篩選、判斷資訊的真偽。這種長期的「資訊過載」和「辨識疲勞」,不僅會造成認知負荷,也可能導致沮喪和無力感,因為即使努力辨識,仍難以確保獲得完全客觀的資訊。不實資訊和認知偏誤甚至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進一步操縱民意,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對倡議命題落選落敗的相關人士、及其支持者的影響:


對於被罷免的政治人物而言,經歷罷免投票無疑是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所倡議的命題落敗、落選的倡議者、KOL及其支持者,可能面臨習得無助、挫敗感、憤怒,甚至創傷後壓力。對於支持某面向卻落選的選民而言,罷免結果可能帶來巨大的失落、憤怒、不被認可、對未來焦慮無望的感覺,這種情緒若未能妥善處理,可能轉化為長期的不滿或對政治的冷漠。



什麼是習得無助?



生理健康的連帶影響,長期慢性化




心理壓力的長期累積,往往會轉化為生理上的不適。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身心連結的真實反應,身心症(Psychosomatic Disorder)是指心理壓力或情緒困擾,長期影響生理功能,進而導致或加重身體症狀。它不是「假裝生病」,而是心理因素真實地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

當我們承受過度焦慮、壓力、憂鬱等情緒時,大腦會不斷發出壓力訊號,影響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這可能導致原本健康的器官出現功能失調,例如腸胃不適(胃痛、腹瀉)、頭痛、胸悶、心悸、失眠、皮膚搔癢等,甚至加重現有的慢性疾病。



睡眠障礙:

焦慮和過度思考是失眠的常見原因。政治事件帶來的精神緊繃,常使人難以入睡或睡眠品質不佳,長期下來會影響日常精神和體力。


心血管健康風險:
慢性壓力會導致身體分泌更多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長期過高會提升血壓、心率,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曾有研究發現,在高度政治壓力時期,急診室因心臟問題就醫的案例有所增加。


免疫力下降與其他身心症狀:

壓力也會抑制免疫系統功能,使人更容易生病。此外,消化系統不適(如胃痛、腸躁症)、肌肉緊繃、頭痛等,也常是身心壓力過大的警訊。有些人甚至可能出現情緒性進食,導致體重波動或其他健康問題。


促進身心健康的應對策略


面對政治事件帶來的身心衝擊,我們並非束手無策。從個人到社會層面,都可以採取一系列策略來維護和促進國民的身心健康,在個人層面的自我照護與調適如下:


設定資訊界線 (Digital Detox):

在政治熱潮中,適時地暫停接收政治相關資訊是保護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可以設定特定時段不看新聞、不滑社群媒體,或是限制資訊來源,選擇可信賴的少數媒體。這有助於避免資訊超載和情緒被過度牽動。


練習正念mindfulness與放鬆技巧:

正念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鬆技巧,能幫助個人覺察並管理情緒,降低壓力反應。這些練習有助於將注意力帶回當下,而非沉溺於對政治事件的擔憂。


維持正常生活作息:

即使面對政治波動,也應盡量維持規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度的運動。這些基本的生活習慣是維繫身心健康的基石,有助於身體更好地應對壓力。


尋求支持與連結:

與家人、朋友或信任的人交流感受,尋求情感支持。避免讓政治分歧阻礙人際連結。參與非政治性的社交活動或興趣社團,也能幫助轉移注意力,獲得心靈的慰藉。


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持續感到焦慮、情緒低落、失眠嚴重,或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應考慮尋求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專業協助。尋求幫助並非軟弱,而是積極照顧自己的表現。或是利用政府或民間機構提供相關諮詢服務,衛生福利部15-45歲青壯方案三次40分鐘免費心理諮商預約


社會與公共衛生層面的介入




推廣心理健康教育:
政府和醫療機構應加強國民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民眾對壓力和情緒管理的認知。透過衛教文章、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普及身心健康知識,教導民眾辨識心理困擾的徵兆,並鼓勵他們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建立心理支持網絡:
在重大政治事件前後,可考慮在社區層面建立臨時性的心理支持站或熱線,提供即時的情緒支持和諮詢服務。民間團體、學校、職場也應被鼓勵建立互助網絡,讓民眾在感到困頓時有所依歸。

媒體的社會責任:
媒體在政治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應鼓勵媒體自律,避免過度煽動、製造對立或散佈未經查證的資訊。推廣「負責任的報導」(responsible journalism),提供多元觀點,並報導如何應對政治壓力相關的心理健康資訊,能有效降低社會的焦慮程度。

政府應對與溝通:
政府在處理政治爭議時,應努力維持開放、透明的溝通管道,並尊重不同意見。理性和冷靜的決策過程有助於穩定社會情緒,降低民眾的不確定感。



借鏡國內外經驗,提升民主素養




如何將政治事件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並將其轉化為提升公民民主素養的契機?借鏡國內外經驗,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方向。


歐美國家長期推動媒體素養教育以提升公民媒體素養與批判性思考,教導民眾如何辨識假新聞、理解媒體偏見,以及評估資訊來源的可靠性。例如,芬蘭等國家將媒體素養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小培養學童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在台灣,面對假訊息氾濫的挑戰,政府與民間組織也應加大力度推動類似的教育,讓公民具備對資訊的「免疫力」。這不僅有助於保護個人心理健康,更是健全民主社會的基石。



促進理性對話與跨越分歧




美國的「國家對話計畫」(National Issues Forums, NIF):
該計畫透過引導式討論,鼓勵不同立場的公民坐下來,共同探討複雜的公共議題,而非相互攻訐。參與者被鼓勵傾聽、理解他人的觀點,並共同尋找解決方案,即使無法達成共識,也能促進相互尊重。

英國的「公民大會」(Citizens' Assemblies):
這種模式召集隨機抽取的公民,在專家引導下,花費數日甚至數週深入學習和討論特定政策議題,最終提出建議。這種模式有助於形成更具代表性和深思熟慮的意見,減少情緒化和極端化的政治表達。

加拿大和北歐國家對話文化的建立:
這些國家在學校教育中融入更多關於溝通、衝突解決和尊重多元的訓練,從小培養公民的理性溝通能力。


台灣的實踐與展望

台灣公民社會活力充沛,但也面臨深層的政治分歧。我們可以借鑒上述經驗,推動以下幾點:

校園民主教育的深化:
不僅教授民主理論,更應著重於民主實踐,例如舉辦模擬選舉、議會辯論,讓學生學習如何理性表達、傾聽和協商。

公共討論平台的優化:
鼓勵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但應設計更具引導性和包容性的討論機制,避免淪為口水戰。例如,借鏡NIF模式,在社區舉辦非單次性、而是定期數周到數月不等、關於爭議性公共議題的深度對話,類似debriefing的事前沙盤推演、事後復盤


推動跨黨派對話:

政治人物和政黨應示範如何進行建設性的對話,而非一味攻擊。媒體也應給予這些努力更多報導空間。


提升公民參與的品質與意義:
罷免權是公民監督的重要工具,其行使應基於對事實的理解和對公共利益的考量,而非盲目的情緒或黨派偏見。

公民素養的持續提升:
除了媒體素養,還應加強公民對法治、憲政原則、權力分立等基本民主概念的理解。這有助於公民更理性地評估政治事件,而非僅憑感性驅動。

鼓勵多元參與管道:
除了投票和罷免,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還有很多,例如參與聽證會、加入公民團體、擔任志工等。鼓勵民眾以更多元、更建設性的方式參與,有助於降低對單一政治事件的過度投入與焦慮。

反思罷免制度的設計:
從此次罷免投票的經驗中,社會可以反思罷免制度的門檻、程序是否仍有優化空間,以確保其被審慎行使,並避免淪為政治動員的工具,進而減少對社會身心健康的潛在負面影響。


什麼是debriefing?


集體影響個體再回放到集體,正反合的哲學參照,個人心理衛生照顧到社會參與



台灣的民主道路充滿挑戰,但每一次的民主實踐,都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第一波立委罷免投票的落幕,不僅是政治事件的終點,更應是我們集體反思與成長的起點。

我們必須正視政治事件對國民身心健康可能造成的衝擊,並積極採取措施加以緩解。這包括個人層面的自我照護、社會層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網絡,以及媒體的自律與社會責任。同時,我們應將這些經驗轉化為提升民主素養的契機,透過加強媒體素養教育、推動理性對話、促進公民的多元參與,共同打造一個不僅政治成熟,更具備心理韌性與社會凝聚力的民主社會。

未來,當我們再次面對政治波瀾時,期許台灣社會能展現出更強大的「心理免疫力」:個體能有效管理政治壓力,社會能容納多元意見並進行理性溝通,最終確保民主的進程是健康且可持續的。這不僅是民主發展的目標,也是實現全民身心福祉的關鍵所在。




寫在最後面的注釋,什麼是「心理免疫力」?

「心理免疫力」(Psychological Immunity)並非一個在心理學或醫學領域中具有單一定義的標準學術用語,它更像是一個隱喻性的概念,用來描述個體在面對壓力和挑戰時,維持心理健康和穩定狀態的能力。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抗病毒和細菌一樣,心理免疫力指的是我們的心理系統在面對負面情緒、創傷、挫折或社會壓力(例如政治事件、經濟變動、疫情等)時,能夠抵禦、復原並適應的能力。

這個概念強調了以下幾個核心面向:

韌性 (Resilience): 這是心理免疫力最核心的要素。指個體在遭受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源後,仍能彈性地適應並恢復正常功能的能力。具有高韌性的人不會被困難擊垮,反而能從中學習並成長。

情緒調節能力: 能夠有效識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即使在困難情況下也能避免情緒失控或長期陷入負面情緒泥沼。

壓力應對策略: 擁有健康的應對機制來處理壓力,例如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正向思考、放鬆技巧等,而非逃避或訴諸不健康的方式(如濫用物質)。

認知彈性: 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避免僵化的思維模式,並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開放的心態。

社會支持: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能在需要時獲得情感、資訊或實質上的幫助。這就像免疫系統中的「抗體」,提供額外的保護。



「心理免疫力」的學術相關理論


雖然沒有單一學者或理論明確提出「心理免疫力」一詞,但這個概念的基礎深深植根於多個心理學領域的理論和研究,特別是正向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 和 發展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中的「韌性」研究。

正向心理學: 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在1990年代末期倡導,核心宗旨是研究人類的優勢、美德和幸福,而非僅僅關注心理疾病。正向心理學致力於理解是什麼讓人們生活得更好、更充實,其中韌性 (Resilience)、樂觀、自我效能感、意義感等都是其重要的研究主題。這些積極的心理特質被視為提升個體「心理免疫力」的關鍵要素。

發展心理學中的韌性研究: 韌性研究的先驅之一是美國心理學家艾美·沃納 (Emmy Werner)。她從1955年開始對夏威夷考艾島的一個世代進行長達數十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即使在極端貧困、家庭功能失調等高風險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中,仍有一部分人能夠發展出適應良好、成就卓著的人生。沃納的研究揭示了「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s)的重要性,例如健康的依附、依戀關係、積極的自我概念、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因子幫助個體抵禦逆境的負面影響,這與「心理免疫力」的概念不謀而合。

壓力與因應理論 (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理查·拉札魯斯 (Richard Lazarus) 和蘇珊·福克曼 (Susan Folkman) 提出的壓力與應對理論強調,個體對壓力的反應不僅取決於壓力源本身,更取決於個體如何評估(認知評價)和應對壓力。有效的應對策略(如以問題為中心的應對或以情緒為中心的應對)被視為「心理免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合來看,「心理免疫力」是一個整合性的概念,它借鑒了正向心理學對人類潛能的探索、韌性研究對逆境適應的洞察,以及壓力應對理論對身心互動的理解。它提醒我們,除了預防身體疾病,培養強健的心理素質同樣重要,以應對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挑戰。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