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你是有毒父母還是孩子被毒雞湯綁架?摯愛與窒愛之間如何求取平衡?當個「夠好的父母」
次閱讀
孩子被「毒雞湯」綁架了嗎?當我們求學時期閱讀診斷手冊,因為求知慾和新鮮感,很難不對號入座,是為「醫學生症候群」,當我們讀到內科疾病群,我們開始慮病;當我們讀到ADD、ADHD,我們往身上貼標籤,為學業表現不佳開脫。當我們探討到原生家庭的議題時,還需要帶入家庭動力的整體脈絡來評估,太樂觀顯鄉愿,太憂鬱又顯悲觀,力求持平客觀。臨床上常常發現,孩子會聯盟利益相合的大人來對抗另一個大人,就會讓另一大人容易顯得裡外不是人,此時應該父母主系統通力合作、立場與口徑一致,才不會讓子女次系統「西瓜偎大邊」、「見縫插針」。
「愛」與「控制」的界線:從「共依附」到溫尼考特「夠好的父母」
在家庭關係中,「愛」是最強大的力量,同時也最容易失衡。當父母的愛超越了界線,從「摯愛」變成了「窒愛」,孩子的心靈成長便會受到阻礙,這往往也是「共依附」或「有毒父母」模式的核心。
無論您是正在焦慮的父母,還是努力在原生家庭陰影下尋求獨立的成人,理解愛與自主之間的微妙平衡至關重要。讓我們深入這種失衡的根源與表現,並引入英國客體關係理論大師,唐納德·溫尼考特(D.W. Winnicott)所提出的「夠好的母親/父母」(Good Enough Mother/Parent)概念,走出一條實現健康親子關係的心理成長之路。
「共依附」(Codependency)指的是一個人失去自我,將自身的價值感和情緒好壞建立在他人(通常是孩子)的行為和需求之上。在親子關係中,這種模式表現為兩種極端:
1. 窒息的愛:過度黏結與操控型父母
這類父母的愛密不透風,如同「直升機父母」。他們不是不愛,而是愛得太深、太滿,反而造成了傷害:
- 過度負責: 父母將孩子的成功或失敗視為衡量自己「父母力」的唯一標準,急於控制孩子的生活細節和決定,常說「我都是為了你好」。
- 界線模糊: 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清晰的情緒界線,父母的情緒會被孩子的行為操控,導致雙方情緒糾結不清。
- 結果: 孩子被「滋養過度」,缺乏自主空間,難以發展自信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他們可能會變得沒有主見、過度依賴,或走向極端叛逆。
2. 疏離的愛:連結不足與隱形父母
與窒愛相反的另一極端是**「疏離型」父母,他們雖然在生理上提供照顧,卻在情感上缺席或冷漠:
- 情感忽視: 父母可能因忙碌、自身情緒問題或匱乏經驗,無法與孩子建立深層的情感連結。
- 「陌生者」角色: 孩子常感到被忽視、不重要,情感需求未被滿足,像是「滋養不足」。
- 結果: 孩子學會壓抑真實感受,發展出「不談論、不感受、不信任」的「三不」特質,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或成為過度早熟、凡事只能靠自己的「小大人」。
孩子被「毒雞湯」綁架了嗎?當我們求學時期閱讀診斷手冊,因為求知慾和新鮮感,很難不對號入座,是為「醫學生症候群」,當我們讀到內科疾病群,我們開始慮病;當我們讀到ADD、ADHD,我們往身上貼標籤,為學業表現不佳開脫。當我們探討到原生家庭的議題時,還需要帶入家庭動力的整體脈絡來評估,太樂觀顯鄉愿,太憂鬱又顯悲觀,力求持平客觀。臨床上常常發現,孩子會聯盟利益相合的大人來對抗另一個大人,就會讓另一大人容易顯得裡外不是人,此時應該父母主系統通力合作、立場與口徑一致,才不會讓子女次系統「西瓜偎大邊」、「見縫插針」。
「夠好的父母」:愛與放手的藝術
如何擺脫「窒愛」與「疏離」的困境,在「根與翅膀」之間取得平衡?英國兒科醫師與客體關係理論家唐納德·溫尼考特(D.W. Winnicott)提出的「夠好的母親/父母」(Good Enough Mother/Parent)理論,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指引。
一、 溫尼考特的客體關係理論簡介
溫尼考特強調個體情緒發展始終與「母親/環境」息息相關。他認為,孩子的成長目標是從對照顧者的絕對依賴,走向獨立自主,這過程需要「夠好的」環境來促成。
1. 從「全能感」到「真實自我」
- 全能錯覺(Illusion of Omnipotence): 在生命的最初,「夠好的母親」會高度適應(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嬰兒的需求。當嬰兒感到飢餓時,乳房(食物)就會出現。嬰兒會誤以為是自己創造了乳房,從而產生「全能感」。
- 逐漸的失適應(Optimal Frustration): 隨著時間推移,「夠好的母親」會逐漸且適當地減少立即滿足,讓孩子開始經歷「不完美」和「挫折」。這一步至關重要,它幫助孩子意識到「自我」與「非自我」(外界客體)**的不同。
- 發展「真實自我」(True Self): 透過這種**「夠好的」失適應,孩子從全能錯覺中「破繭而出」,開始學習面對現實,發展出「真實的自我」。這種自我是順著孩子的本性成長出來的,而不是被父母塑造成想要的樣子(即「偽自我」**)。
2. 客體的使用與「毀滅」客體
溫尼考特最深刻的觀點之一是**「客體的使用」(The Use of an Object)。孩子要真正使用一個客體(將客體視為獨立的存在),必須先經歷「毀滅」(Destruction)的過程:
- 心理上的「毀滅」: 孩子在想像或遊戲中,會對客體(如父母)展現憤怒、抱怨或不滿。這是一種測試和挑戰。
- 客體的「倖存」(Survival): 「夠好的父母」並不會因此而崩潰、報復或疏離。他們會「倖存」下來,在孩子的情緒風暴後依然存在,保持著愛與穩定的界線。
- 結果: 孩子從父母的「倖存」中確認:「原來我的憤怒、我的獨立、我的不同,不會摧毀我們的關係。你是一個獨立的、真實的存在,你愛我,但你不屬於我。」這使孩子能夠真正**「使用」**客體,並將客體納入自己的現實世界,而不是活在幻想的依賴中。
二、 「夠好的父母」的實踐原則
「夠好的父母」絕不是「完美的父母」。他們是:
- 適當的挫折提供者(Gradual Disillusionment):
- 非立即介入: 觀察孩子真正的需求,而非主動或過度地提供一切。在孩子需要探索或解決問題時,提供安全環境而非直接答案。
- 允許不完美: 孩子的需求一兩次沒有被立即滿足,並不會造成嚴重後果。父母需要放下焦慮,允許自己和孩子在互動中犯錯。
- 與時俱進的適性調整(Adaptability):
- 對應孩子年齡: 對三個月的嬰兒是生理滿足;對三歲的孩子是情緒和親密滿足;對十三歲的青少年是引導和傾聽。
- 懂得退後: 當孩子的需求已滿足或他們能夠自己處理時,父母要懂得優雅地退後,讓孩子自行發展。
- 提供「促成環境」(Facilitating Environment):
- 安全的抱持環境(Holding Environment): 提供一個穩定、可預測、充滿愛,但有界線的環境,讓孩子感到安全,並敢於在其中進行探索、創造與挑戰。
- 協助孩子成為自己: 「夠好的父母」是提供養分,順著孩子的本性,協助他們長出「真實的自我」;而非依著自己的期望,將孩子雕塑成自己想要的「盆景」。
走向獨立:重建「根與翅膀」的平衡
對於身陷「共依附」困境的成人或父母而言,改變的起點永遠是「覺察」和「自我分化」。
一、 對父母而言:放下「全能」的重擔
- 正視你的焦慮: 很多「窒愛」源於父母內心的不安全感,害怕孩子不愛自己、害怕自己不夠好。問自己:「我急著幫孩子,是為了減輕我的內在焦慮,還是真正為了孩子的需要?」
- 學習設立界線: 清楚區分「我的事」和「孩子的事」。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等於您的價值。停止以孩子的情緒好壞來決定自己的快樂。
- 允許「倖存」: 當孩子對您說「不」,或抱怨您時,請練習不崩潰、不報復、不疏離。讓孩子知道,挑戰和不滿不會摧毀你們的關係,您是一個真實且獨立的愛著他的人。
二、 對子女而言:找回「真實自我」的力量
- 識別「毒雞湯」的聲音: 意識到內心那些「我必須順從才能被愛」、「我不能讓父母失望」的聲音,其實是過去關係模式的殘餘,並非事實。
- 積極地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不是斷絕關係,而是能在關係中保有自我。這包括:建立「夠好的關係」: 你有權利要求被尊重。如果家人持續施加「有毒的行為」(指責、情緒勒索、貶低),你可以選擇保持適當的距離,設定清晰的人際界線,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 情緒分化: 停止對父母的情緒波動過度反應。練習深呼吸,問自己:「這是我的情緒,還是我被他們的焦慮觸發了?」
- 意見分化: 傾聽父母的意見,但堅定地做出自己的決定,並為後果負責。
真正的愛,是協助孩子長出自己的「翅膀」,並永遠為他們保留一個溫暖的「根」。這不是要成為「完美的父母」,而是要成為「夠好的父母」:一個穩定、安全,懂得適時放手,並能承受孩子挑戰的「真實客體」;然而放手之前,你要確保把自己的孩子教養成一個自律的人;放手並不等於放任,不然家內成繭居族,家外成作奸犯科之徒。
無論您現在的家庭關係如何,覺察是改變的第一步。今天,請開始練習放下「全能」的重擔,允許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在愛與獨立的平衡木上,聊聊陪大家優雅地走下去。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