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臨床心理師:揭開害羞、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社交恐懼social phobia的面紗

241
次閱讀

臉紅背後的焦慮可能根源於對內在或外在生理線索過於敏感。一些人會對自己的臉紅賦予負面解讀和標籤,例如認為自己失去了控制,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焦慮。同時,他們可能過度專注於他人的反應,誇大了周遭人對他們的注意力,進而感到更加焦慮和尷尬。在次級的後設歸因當中,若把臉紅歸因於有點可愛的害羞,便不至於加重焦慮復發的擔憂;若自我標籤、前期診斷為社會焦慮或恐懼,可能加重"自我應驗預言"。




對於許多人來說,害羞臉紅可能只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但對某些人而言,它卻可能成為一個困擾,甚至是社交焦慮的一部分。張銘倫臨床心理師深入探討了這個問題,以及如何區分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



焦慮的源頭

臉紅背後的焦慮可能根源於對內在或外在生理線索過於敏感。一些人會對自己的臉紅賦予負面解讀和標籤,例如認為自己失去了控制,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焦慮。同時,他們可能過度專注於他人的反應,誇大了周遭人對他們的注意力,進而感到更加焦慮和尷尬。

在次級的後設歸因當中,若把臉紅歸因於有點可愛的害羞,便不至於加重焦慮復發的擔憂;若自我標籤、前期診斷為社會焦慮或恐懼,則可能加重"自我應驗預言"。

什麼是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期待會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導致他人有相應的行為互動,我們接收到他人回饋後,最後驗證自我期待,等同預言成真。


社交焦慮 vs. 社交恐懼

讓我們釐清社交焦慮和社交恐懼之間的區別。儘管兩者都會伴隨著焦慮的感受和生理反應,但社交恐懼通常針對具體對象,而社交焦慮則更像是一種瀰漫性的感受,不一定針對特定對象。



面對困擾的方法

對於那些受到臉紅困擾的人,我們提供了一些應對策略:

1.習慣化與減敏感:透過習慣化或系統性減敏感的方式,提高臉紅閾值、減少對臉紅的敏感度。

2.提高容忍力:學習在生理心理不適感中保持冷靜,提高自己的心理容忍度。

3.駁斥負面解讀:嘗試以正面標籤取代負面想法,例如「臉紅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並不代表我能力不足」。

4.轉移注意力:將注意力從臉紅上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以減輕焦慮感。

5.鬆懈警戒度與冥想:透過腹式呼吸、肌肉放鬆和冥想等技巧,降低生理激發的程度。

6.正向內言:對自己進行正向的內心激勵,提升自信和勇氣。

臉紅常帶給患者困擾,可能是一種社交焦慮的表現,同時提供了一系列的應對策略,幫助略顯害羞的人們應對這種困擾,重拾自信,走出焦慮的陰影。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