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身處羅生門最好的因應方式是最短時間差內用語言或文字如實保留或呈現所有主觀感受和客觀脈絡

1300
次閱讀

#親愛壞蛋 的最新集數,精彩反轉又反轉,加害、受害、圍觀者,自有風水輪流轉的貢獻值受審台等著坐;#最佳利益 中的犯罪心理與路徑,彷彿揭示法律無法真正懲罰一個人,道德情感才是最後的救贖與補完。就像小說和電影的羅生門之中,似乎沒有誰是絕對的加害人、受害人、圍觀者,每個身涉其中的人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幫助。重要的是,人能持續對各種角色與立場的主觀感知保持開放,讓客觀脈絡有機會補充、中和或突顯有意義之處,藉由調節或中介路徑的完形,調理過的真相才能有意義的大白。對於事件中的每個涉入者,或許才是有情、理、法支撐的正義返還。




身處羅生門最好的因應方式是最短時間差內用語言或文字如實保留或呈現所有主觀感受和客觀脈絡


一年不見的朋友問我,長大後曾被性騷擾嗎?因著最近的新聞熱點,朋友也找話題敘舊,我才想起幾乎被我遺忘的事情。

我曾在中南部唸過一年大學,因為荒涼的地景和貧乏的學習軌跡,讓我內外都無法獲得滿足,因此再轉學考回北部,臺、政沒上,我很猶豫要不要降轉到輔大。碩班學長暑假時北上來找我,似乎想挽留我,吃完飯後在中原夜市附近趁我蹲下解機車前輪大鎖時,刻意的摸了我的後腰肉,讓我感覺錯愕,事後又跟我說些莫名其妙的話,我又想起那一年他如何藉由按摩摸遍所有女同學,有次甚至按摩終了,還好似收功般煞有其事、雙手環住搖晃我的肚子。我們在澄清動機的電話中大吵一架,然後我向學輔中心的性平管道申訴他,之後,碩二的學姊有來關切;即便我在電話中說希望那位學長接受諮商,學輔的老師說我申訴書中沒有提到具體訴求,所以無法成案。

如果我的經驗有些養份,我很樂於跟大家分享。幸運的是對方沒有說要告我或要對我不利;因為我決定轉學、不再跟當地有利害關係,所以我提出申訴幾乎沒有任何社會心理成本-學姊問我是因著此事而轉學嗎?我馬上否認,澄清這種羞辱反而給我力量,我是為了追求我的理想,怎麼可能是為了垃圾人和垃圾事而離開傷心地。提出申訴要抵擋兩個內在制肘、心理跛足的聲音:1.有人會黑我是戀愛翻車而私心報復嗎?2.我會成為正義魔人般伸張正義檢舉者嗎?在師出有名的討伐之前,其實內在已經開了無數次法庭,等到內心的情、理、法都找到一個平衡支撐點,才會有一個站得住腳的出發點。所幸後來還有利他的部份,女同學一直向我呈報後續,沒想到因為我的發難,這學長的黑料都陸陸續續被爆出。

人都怕誤會別人,我不想被溫水煮青蛙的利用、又能平衡我的道德與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縮短時間差、趁記憶猶新之際、把事情經過詳實紀錄下來,並讓閱聽者秒速、一眼、一聽理解與掌握我的主觀感受、客觀陳述的整體脈絡,這些內容儘速交由第三方評估、裁決、定奪。我們當時的圈圈很小,轉學生就是補習班那一掛,原班生和同校生在BBS站上也就一網打盡,不論訴苦或申訴書,我的表達尚清楚完整,所以當時同溫層的意見領袖、要好的女同學都挺我,這種溫情也讓我減少可能遭到對方報復的擔心;我也知道學姊和老師都完整接收到我的意思表達,自始至終,話語的主權都在我身上,沒有人幫我過度解讀,沒有人曲解、誤會甚至說風涼話,大家都在我身後一步之遙聆聽我,讓我慢慢解釋和發展我的完整感受,我被完整理解、表達氣憤的訴求已完成,即便我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接受諮商也沒有遺憾,甚至備感支持,當然我的情節跟其他後來聽到的衝動行為相比稍不嚴重,也才能從驚呆中快點醒覺、為自己做點什麼事。

雖然現在能夠笑談:對!我就是氣他貪方便卡油!如果好好遞出追求邀請函、做足一切準備和努力、人再長得帥一點,或許我會考慮,而不是還在嘴硬那些被我看似煙霧彈其實就是煙霧彈、誤會煙霧後面的慈愛;不斷對我洗腦、要我接受動不動摸肉摸皮是學長對學妹的照顧。

當時要花極大力氣處理的是 #內心混亂的感受 ,必須仰賴大量的外在客體回應來向內整理。我不用太擔心影響學長的人際圈,因為我相信他們仍值得深刻的友誼,只是跟我沒有關係而已;如果因為我的爆料而影響我和與他友好的同學的友誼,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我為我的感受所帶來的行動全權負責。當時有點共依附議題的我反而擔心,閨蜜的內心是否感到失落,好像被學長騷擾過的女生、好似能在那個人際圈獲得某種個性或外型的認證,我為我這插入的想法感到既丟臉,又羞恥,理性上又知道不該這麼想、既然這麼想也毋須自我責難。總之這種困難事件的當下,會有許許多多的感受、想法和擔憂對內心產生干擾,一定要靠對外表達才能平息。

朋友說,你們學心理的很專業,知道他藉由每天摸遍不同的女生的肉來點點滴滴的釋放掉性慾和色慾,偶爾忍不住才會做出比較超過的行為。可是我那時候還只是個小小的大學生啊!專業有時是個緊箍咒,在這個角色中,很多言行無法隨本心;但也是後天的專業養成和訓練,教我愈來愈相信感受和直覺,更有效的採取因應措施。

#親愛壞蛋 的最新集數,精彩反轉又反轉,加害、受害、圍觀者,自有風水輪流轉的貢獻值受審台等著坐;#最佳利益 中的犯罪心理與路徑,彷彿揭示法律無法真正懲罰一個人,道德情感才是最後的救贖與補完。就像小說和電影的羅生門之中,似乎沒有誰是絕對的加害人、受害人、圍觀者,每個身涉其中的人都需要被看見、被理解、被幫助。重要的是,人能持續對各種角色與立場的主觀感知保持開放,讓客觀脈絡有機會補充、中和或突顯有意義之處,藉由調節或中介路徑的完形,調理過的真相才能有意義的大白。對於事件中的每個涉入者,或許才是有情、理、法支撐的正義返還。


本文作者,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