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如何防範自殺

598
次閱讀

自殺病人通常兼具三種感覺:無助、無望和 絕望。
而最常經歷的三個時期分別是:
1. 矛盾。大部分的自殺病人都要到最後關頭才能有 所決定,這是場生之慾和死之慾間的肉搏戰,當 病人處在矛盾階段時,如果醫生能增加其存活的慾望,便可降低自殺風險性。
2. 衝動。自殺是種衝動的現象,而衝動的本質具暫時性,假設可以在衝動的當下提供支持,就可以大大降低這危機。
3. 思考僵化。自殺病人皆想法較偏執,反應的情緒和動作非黑即白,醫師多告知幾種取代死亡的方 法,即可溫和地讓他瞭解還有其他的選擇,即使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依據衛服部自殺防治指引
https://dep.mohw.gov.tw/domhaoh/cp-3560-37463-107.html

在 2000 年,全球有一百萬人可能自殺身亡。
每 40 秒就有一人在地球的某處自殺身亡。
每 3 秒就有一人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
自殺位居15歲到35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前三名。
每一個自殺事件至少為周遭六個人帶來嚴重的影響。
自殺對家庭和社區在心理、社會和財務層面所帶來的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自殺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當中並不是只有單一原因、單一理由的。自殺是肇因於生物學、基因、心理、 社會、文化和環境……等,種種因素複雜的交互作用。

很難解釋為什麼有人在某些處境下會選擇自殺,而其他人在相似甚至是更糟的處境下卻不會這麼做。然而,絕大多數的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自殺身亡者共通的特徵是他們通常罹患一種以上的疾病。最常見的疾病為酒癮或情感性精神病(例如:憂鬱症)、人格疾患或其他精神疾病。

大於 65 歲的老人與 15~30 歲左右的年輕人為較容易自殺的族群。但近來的文獻指出中年男性自殺比率有增加的現象。

離婚、鰥寡與單身皆會增加自殺危險性。婚姻顯示出對男性是個保護因子,但對女性卻不盡然如此。離婚與分居皆會增加自殺的危險性。

一些在臨床上跟自殺有關的個人及社會人口因子, 包括有:
精神科疾病(包括憂鬱症、酒癮及人格疾患)
生理疾病(末期、疼痛或使人虛弱的疾病、 AIDS)
之前曾嘗試自殺
家族自殺史、酒癮史或精神病史
離婚、鰥寡或單身獨居(社交孤立)
無業或退休
童年經歷悲慟

在病人接受精神科治療後,如有下列情形,則危險性會增加:
甫從醫院出院
甫嘗試自殺未遂

此外,會增加自殺危險性的近期生活壓力事件包括:

婚姻觸礁(分居)
悲慟
家庭失和
工作或財務狀況出問題
被重要的人拒絕
羞恥或罪惡會被發現的威脅
以上是評估自殺危險性的不同向度,但在評估立即自殺危險方面,它們都比不上一次好的臨床會談。

自殺病人通常兼具三種感覺:無助、無望和絕望。
而最常經歷的三個時期分別是:
1. 矛盾。大部分的自殺病人都要到最後關頭才能有所決定,這是場生之慾和死之慾間的肉搏戰,當病人處在矛盾階段時,如果醫生能增加其存活的慾望,便可降低自殺風險性。
2. 衝動。自殺是種衝動的現象,而衝動的本質具暫時性,假設可以在衝動的當下提供支持,就可以大大降低這危機。
3. 思考僵化。自殺病人皆想法較偏執,反應的情緒和動作非黑即白,醫師多告知幾種取代死亡的方法,即可溫和地讓他瞭解還有其他的選擇,即使並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當一般病人出現下列情形時,需轉介精神科:
有精神疾病
之前有自殺之過去史
有自殺、酗酒、精神疾病之家族史
生理疾患
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當決定轉介之後,一般科別的醫師應該:
花時間向病人解釋及說明轉介的原因
減輕病人關於污名化及對於精神科藥物的焦慮度
清楚的解釋藥物及心理治療是有效的
強調轉介並不代表放棄
當病人與精神科醫師會談後,分配一些時間給病人
確定維持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何時需讓病人住院?下列是必須讓病人立即住院的情形:
重複的自殺想法
短時間內(接下來的幾小時或幾天)有高度的死亡意圖
激動不安或恐慌
有使用暴力的計畫,且有立即實行的方式

求助專線,1925,依舊愛我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