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簡單中的不簡單:五個細節,去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大格局

3331
次閱讀

從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功力,跟諮商師個人的自我議題處理到哪個階段有絕對關係,同時覺得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和客體關係取向在對某些關係歷程的思考是相似的。要從那些小細節來窺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大格局呢?請詳見內文。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很簡單?



多年前, 一邊學習客體關係取向,同時剛接觸兒童中心遊戲治療,也以為很簡單、沒有什麼困難,就是只要溫暖、隨時回應和跟隨就好,覺得心理動力/客體關係的諮商才有深妙的奧義,但從不斷跟督導個案討稐、15分鐘到50分鐘的逐字稿、錄影檔討論和閱讀文獻等,越學越喜歡,越覺得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深奧與不容易,從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功力,跟諮商師個人的自我議題處理到哪個階段有絕對關係,同時覺得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客體關係取向在對某些關係歷程的思考是相似的。


魔鬼藏在細節裡

 

以下從這幾個小細節來窺看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大格局:

一、從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的玩具選擇和擺放整理



諮商師的個人習慣、風格是否影響治療結構,還有諮商師是否無意識討好孩子(需要不迎合孩子的興趣來準備玩具)?是否能平均分散的提供各種議題的處理媒材(撫育、創造、攻擊、角色扮演等)?對攻擊議題和自我情緒涵容的能力是否有自覺?是否準備了具有安全信任感的遊戲環境?諮商師是否準備好了要開始工作?是否讓孩子經驗到前一個孩子的心理議題...等,都是需要被關注和檢核的議題。

二、諮商師開始工作的位置:



角度、身體姿勢、包括腳面對孩子的方式、如何思考和處理自己和孩子之間距離、是否能完善的觀察到孩子遊戲的狀態..等。

三、諮商師的五感要全開: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雖然有完整的口語介入技巧,但如同客體關係/心理動力一樣,最重要的是,觀察和思考孩子的非語言行為、內在世界的狀態,用五感(眼、鼻、耳、嘴、心)跟隨,活在當下(是的,真的要很專注的活在當下,這真的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同時移情、反移情的感受與對話也都同時在發生,但都是用來在當下理解與處理孩子心理議題的重要資訊,就算孩子躲起來、看不見、背對諮商師、趴著假裝睡覺,諮商師都可持續處理其表現出來的心理議題。

四、歷程關係觀點:


兒童中心遊戲治療需要設定目標,包括孩子的諮商、父母的親職諮詢,且不是短短2-3次諮商就可以完整解決其心理議題,但通常在前面幾次起步可以有很好的改善,且與家長的合作可以加強孩子的諮商效果。

五、沒有無條件的包容與接納,因為孩子都是未卜先知



這個跟其他的治療模式一樣,我們都需要先理解和知道自己面對孩子,或面對其他人的攻擊情緒、宣洩情緒的底線在哪裡,如有人可以接受沙箱內的砂撒出約5~6個飯碗多,或可接受孩子把黏土、蠟筆抹在牆上等,但是有人無法接受沙子灑出來在地板上磨擦的感覺,這些意味著,不能因為自己可以接受多,而就讓孩子持續到自己最後的底線(持續把沙撒出來,同時眼睛偷偷瞧著你),也不能在不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就把沙箱擺著讓孩子用,但自己心底皮皮挫!因為孩子都能敏感到諮商師的限制在哪裡,而開始挑戰。我覺得這是最最人本的部分,就是一個人能用真實知道有所限制的部分,溫柔且真誠的跟隨、回應另一個人,這不容易,也是孩子最需要的部分。


初步整理這五點,因為兒童中心遊戲治療真的博大精深,這些都是讓這個諮商工作不容易的部分,同時也覺得每一次做兒童中心遊戲治療,就是再次磨練自己的時候(開心的磨練?)。


很有趣的是,曾經有媽媽告訴我,孩子第一次跟我做諮商時害怕的大哭大叫,但卻又不能馬上離開諮商室(因為你進來了就必須在裡面直到諮商結束),隔天,孩子持續一個月的上幼兒園分離焦慮完全好了!竟可以開心在幼兒園門口跟媽媽說拜拜,我除了高興孩子的心理困難初步消除,可能是遊戲治療的效果之外,也猜測,可能是我正好站在30天分離焦慮症頭的最後一天吧!當然,父母願意在諮商門打開時,在外面好好且溫暖的迎接這個孩子,或許就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了。



本文作者

鄧宏瑜,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行動心理師,在桃園、台北一帶走跳。想要瞭解更多關於鄧宏瑜諮商心理師


編輯

張銘倫臨床心理師

  • publisher:
  • 聊聊心理治療所